新年伊始,大家有否為2018年許下甚麼願望呢?不少人都訂下目標,改善過去陋習。而為人父母者,無非多許願子女成長成材,也希望他們長大後,早日成家立室,置業安居。
生活迫人,現時樓市熾熱,不少慈父慈母不惜出資,助子女一臂之力「上車」。最近我們進行的「AIA MPF 理想退休生活調查」*亦反映此等現象。68%受訪父母稱在現今香港難免要助子女置業;50%受訪父母認同助子女上車是其重要目標,較個人退休重要;更有53%受訪父母願加按自住物業,助子女置業。愛錫仔女之情,可見一斑。
*
AIA MPF於2017年8月8日至8月22日期間,透過網上問卷及面對面形式,訪問共1,010名年齡介乎18-65歲及最少擁有一個強積金賬戶的在職港人。調查數據按香港就業人口分布(包括年齡、性別、每月個人入息)作加權處理,確保樣本能充分反映本港就業人口特徵。整個調查由獨立市場研究公司Cimigo進行。助子女置業的社會新現象,對父母自己的退休的計劃有何影響呢?筆者有下列數點看法。
心態不宜只為子女奔波
香港樓價高企,慈父慈母助子女上車,實在無可厚非。調查亦顯示,曾提供金錢資助子女置業的受訪父母中,平均資助金額約90萬港元,我們推算,此或會導致高達八成父母退休儲備不足;若果不想延遲退休,則退休後平均要削減每月生活費達16,405港元,情況堪憂。
然而,退休生活開銷包括衣食住行等,退休的父母本身已缺乏固定收入,一旦過分動用退休儲備助子女上車,則很可能影響生活質素。假若突然患病,需負擔沉重醫藥費,很易埋下財政不穩的伏線。由此可見,家長的心態若只側重於助子女置業而忽略退休規劃,銀齡之路可能舉步維艱。
加按自住物業更不可取
有些父母選擇加按自住物業,來成全子女置業夢,全家變相要背負兩項物業按揭,令臨近退休年齡的父母,徒增財政壓力。事實上,加按物業此舉,已暗示本身「水頭」不算非常充裕,若父母每月須向銀行還款,生活則百上加斤,隨時被迫節衣縮食。況且,投資周期有起有跌,現時市場處於極低息的環境,一旦貸款利率上升及樓市逆轉,兩代家庭或陷入債務危機,情況令人擔憂。
解決方法 共同建立清晰目標
以前有廣告指:「子女好與壞,在乎溝通與關懷」。在退休理財規劃上,父母、子女也應秉持相同的態度,尤其須了解各自的期望,避免出現落差,如子女一方以為父母必會資助自己置業,但到頭父母原來沒有多餘儲備,結果被迫加按自住物業,大大提高兩代人財政風險。我們建議父母須量力而為,客觀分析自己的財務狀況,做好風險評估和準備,才可出手幫子女上車。
另外,父母也應樹立榜樣,及早為退休籌劃。同時提升自己的理財知識,特別是認識不同投資工具,善用強積金、年金、保險作全盤退休規劃,以避免日後成為子女負擔。若能發揮「親友影響」則更佳,即父母從小應向子女灌輸理財知識,教他們儲蓄的好處,鼓勵他們一步步付諸實行,減少依賴父母。子女若能持之以恆儲下未來錢,不單可望成功置業,安心為事業和家庭打拼,享受安穩的生活。
Q: 投身職場五年,強積金賬戶只累積少量資產,近期股市熾熱,我是否應將投資轉移至股票相關基金類別,以捕捉升浪呢?
距離退休還有遙遙長路,讀者實在無須過份擔心。強積金投資從來跑長遠,所採用的是「平均成本法」,原理是定期(如每月)將固定金額投放於特定的資產上,在基金價格下跌時,可以用較低的價格,購入較多的基金單位,並將整體的交易成本降低;當基金價格回升時,有助帶動整體投資組合的回報。故此,我不建議成員捕捉市況投資,相反可考慮選擇一些具長線潛力的投資產品,那麼時間愈長,便愈能發揮複息效應,豐足的退休儲備自然可望可及。
Text: 馮裕祺 從事金融服務業近二十年,現任友邦退休金管理及信託有限公司行政總裁,專責公司一切業務及營運事宜。